組織
(一)研究的層次
Scott
- 心理層次 social psychological level
- 結構層次 structural level
- 生態層次 ecological level
(二)要素
Leavitt
- 社會結構 social structure
規範結構層面 normative structure |
應該做 |
應然 | 正式組織 |
行為結構層面 |
真實 what is |
實然 | 非正式組織 |
- 人員 participants
- 目標 goals
- 科技 technology
- 環境 environment (Scott 再加入)
理性系統模式 | 自然系統模式 | 開放系統模式 | |
社會結構 | o | ||
人員 | o | ||
目標 | o | ||
科技 | o | ||
環境 | o |
(三)演進
- 草創期
- 成長期
- 官僚期
- 轉型期
研究典範
典範(paradigm):Kuhn提出,
paradigm /ˈpærədaɪm/
a set of theories that explain the way a particular subject is understood at a particular time
理性典範 rationalistic paradigm |
自然典範 (詮釋典範 imperative paradigm) |
批判典範 critical paradigm |
|
研究特質 | 控制 | 理解 | 批判 |
認知方法 |
實證分析/演繹法/邏輯實證 logicalpositivist 步驟: 1界定問題 2文獻探討 3抽樣方式&實驗步驟 4統計分析 5結論&建議 *假定主試者與受試者彼此獨立,寫作上以第三人稱為主 |
觀察釋義/歸納法 phenomenological 步驟: 1蒐集大量資料 2檢查&驗證資料 3調查&進行活動 4產生結論
|
價值批判 |
對價值觀之處理 | 嚴格排斥 | 順其自然 | 加以批判 |
研究目的 | 建立通則 | 瞭解意義 | 揭露意識形態 |
研究工具 | 量化研究 |
質性研究 |
|
理論來源/資料蒐集與時間控制 | 事先建立好 | 在研究中途建立/研究後決定 | |
研究類型 | 因果關係 | 相關關係 | |
目的 | 證實某現象 | 發現某現象 | |
研究場所 | 實驗室 | 大自然中 | |
代表 |
Glaser and Strauss 草根理論/扎根理論 (grounded theory) |
理論模式 心智圖
年代 | 代表理論 | 對組織之定義 | 運作策略 | 在教育行政上之應用 | 教育行政者之角色 | |
理性系統模式 | 1990 | 科學管理學派、科層結構理論 | 組織是正式目標 |
正式化 階層化 |
明訂目標 各司其職 高績效 |
執行家 |
自然系統模式 | 1930 | 人際關係理論、社會系統理論 |
組織是有機體 有正式與非正式組織 |
兼顧組織目標與個人需求 |
溝通與協調 |
談判家 |
開放系統 | 1950 | 權變理論 | 組織是與環境交互作用 | 視情境使用權變策略 | 權變策略 | 權變家 |
非均衡系統模式 | 1990 | 混沌理論 |
組織是混亂與非均衡 不斷重組 |
耗散性結構策略 | 見微知著 | 戰略家 |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