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「經」字的意義
許慎《說文解字》:「經,織從絲也。」經線是固定不動的,有「恆常」、「不變」的意思。
儒家的典籍蘊含不變的真理,所以稱為「經」。
《問玉》
孔子:「 入其國,其教可知也:其為人也,溫柔敦厚,《詩》教也;䟽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;廣博易良,《樂》教也;潔靜精微,《易》教也;恭儉莊敬,《禮》教也;屬辭比事,《春秋》教也。故《詩》之失愚,《書》之失誣。《樂》之失奢,《易》之失賊,《禮》之失煩,《春秋》之失亂。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,則深於《詩》者矣;䟽通知遠而不誣,則深於《書》者矣;廣博易良而不奢,則深於《樂》者矣;潔靜精微而不賊,則深於《易》者矣;恭儉莊敬而不煩,則深於《禮》者矣;屬辭比事而不亂,則深於《春秋》者矣。天有四時,春夏秋冬,風雨霜露,無非教也。地載神氣,吐納雷霆,流形庶物,無非教也。清明在躬,氣志如神,有物將至,其兆必先。是故天地之教,與聖人相參。其在《詩》曰:『嵩高惟嶽,峻極于天。惟嶽降神,生甫及申。惟申及甫,惟周之翰。四國于蕃,四方于宣。』此文武之德也。矢其文德,恊此四國,此文王之德也。凡三代之王,必先其令問。《詩》云:『明明天子,令問不已。』三代之德也。 」
二、十三經概說
(一)易經
1.名義
(1)簡易:述天道人事之理,以64卦象萬事萬物,以簡馭繁。
(2)變易:每卦六爻變動不停,所得結果不同。
(3)不易:宇宙萬物,變化無窮,終歸循環無盡。
2.內容
(1)經:卦、卦辭、爻辭
乾三連—天 震仰盂—雷
坤六斷—地 巽下斷—風
兌上開—澤 坎中滿—水
離中虛—火 艮覆碗—山
陽爻(–)為九
陰爻(--)為六
23×8=64
(2)傳:解釋經書的注釋
十翼(彖傳、象傳、文言、繫辭、說卦、序卦、雜卦)
彖:ㄊㄨㄢˋ
孔子:「潔靜精微,《易》教也 」 「潔靜精微而不賊,則深於《易》者矣」
(二)書經(尚書)
1.名義
尚書,「尚」即上;「書」即公文,古代的公文。最早的一部史書,散文之祖。
2.內容
名稱 | 起源 | 字體 | 篇數 | 存佚 |
今文尚書 | 漢初秦博士伏生所傳 | 漢代隸書 | 29篇 | 晉永嘉之亂時亡佚 |
古文尚書 | 漢武帝時在孔壁中發現 | 秦以前文字(孔壁六國古文、蝌蚪文) | 45篇 | 晉永嘉之亂時亡佚 |
偽古文尚書 | 東晉元帝時梅賾所獻 | 用隸書筆法寫古文形體 | 58篇 | 今十三經注疏本所採 |
賾:ㄗㄜˊ
孔子:「䟽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 」「䟽通知遠而不誣,則深於《書》者矣」
(三)詩經
(1)名義
先秦時稱詩或詩三百。
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為我國韻文之祖。
(2)內容
時代:西周初年~東周春秋中葉。
地域:黃河流域(北方文學)
作者:非一人之作,作者多不可考。
風格:1.四言為主 2.多疊字、疊句 3.社會寫實
篇數:305篇
詩教:1.詩經大序:「詩者志之所之也,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,情動於中而形於言。」
2.虞書:「詩言志,歌永言。」
3.孔子:「其為人也,溫柔敦厚,《詩》教也」「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,則深於《詩》者矣」
六義:
性質 | 類別 | 定義 | 內容 |
體裁 | 風 | 各國地方歌謠 (風土民情,如風之吹衍) 民間 |
15國風: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衛、王、鄭、齊、魏、唐、秦、陳、檜、曹、豳 *邶(ㄅㄟˋ)/鄘(ㄩㄥ)/ |
雅 |
1.中夏正聲 2. 燕享朝會公卿大夫之作 |
二雅:大雅、小雅 | |
頌 |
1.廟堂樂歌兼有舞容 2.祭祀頌神或歌讚祖先的樂歌 |
三頌:周頌、魯頌、商頌 | |
作法 | 賦 | 直述:直陳其事,白描敘說。 |
|
比 | 比喻:比擬,以彼壯此。 | ||
興 | 聯想:托物興辭,因聯想引起主題。 |
(四)三禮
書名 | 原名 | 作者 | 內容 | 評論 |
周禮 |
周官、周官經 |
相傳周公,實為戰國時期作品 |
1.一部古代理想官制的書 2.分天、地、春、夏、秋、冬官六篇,其中冬官在漢代已亡佚,以考工記補之 |
長於記事 |
儀禮 |
禮經、士禮 |
古文家—以為周公所作 今文家—以為孔子所作 |
記古代禮儀規範 | 長於記事 |
禮記 | (補充儀禮的材料) |
1. 孔子弟子與後學所記 2.戰國至秦、漢間儒者所作 |
1. 內容豐富,是一部古代生活大全,也是禮學叢書 2.為儒家禮治主義與人格教育之重要典籍 |
記事、議論均盛 |
(五)春秋三傳
1.春秋
(1)體例:編年史,以魯史為中心,旁及各國史事。
(2)起迄:魯隱公元年~魯哀公14年 (共12君,242年)
(3)編年史之祖
(4)特色:孔子作春秋,所用筆法,字句簡而用意深,對其時人物史實,或褒或貶,或表示某種用意,每隱於一字 之間,故頗為難解
2. 春秋三傳
解釋《春秋》的著作
書名 | 作者 | 內容˙ | 解經性質 | 經學類別 | 價值 |
左氏傳 |
1.相傳為秋時魯太史左丘明 2.戰國初年作品 |
以記春秋的史氏為主 | 以記史事為主 | 古文經 |
1. 司馬遷撰寫史記重要參考資料 2. 兼具史學、文學價值 |
公羊傳 | 戰國齊人公羊高所傳 | 長於訓詁,以解春秋經為主,多釋義例,少記史事 | 以釋義例為主 | 今文經 |
1.研究儒學政治學、社會學價值 2.大一統思想、仁政思想、反侵略思想 |
穀梁傳 | 戰國魯人穀梁赤所傳 | 內容多襲用公羊傳,不如公羊傳豐富,但可互補有無 | 以釋義例為主 | 今文經 |
1. 發明論語中心思想 2.研究古代政治思想不可或缺的材料:君臣觀、夷夏觀、治國觀 3. 和公羊傳互補 |
(六)四書
書名 | 作者 | 篇數 | 學說 |
論語 |
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論而成 |
20篇 (始於學而,終於堯曰) |
1.中心思想:仁 2.言仁則歸於「克己復禮」(克制自己而回到禮) 言學則重於「上學下達」(順應天理→適性教學) 言政則「先正己而後正人」(政治之事就是重人之事) |
孟子 |
孟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輯論而成 |
7篇 (始於梁惠王,終於盡心) |
1.道性善 2.重仁義,輕功利 (非排斥有錢人或功利,只是重仁義) 3.尊王賤霸 (反霸權管理) 4.先富後教 (~Maslow) 5.貴民輕君 (民本,有民才有君) 6.距楊墨,放淫辭 (楊朱自私無君,墨子刻苦無父) |
大學 | 傳為曾子所作 | 朱熹將其分為經一章、傳十章 |
1. 三綱領:明明德、親民、止於至善 八條目: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 六步驟:知、定、靜、安、慮、得 2. 以「誠」字貫串全書 3. 程子稱為「初學入得之門」 |
中庸 | 相傳子思所作 | 33章 |
1. 前半部重在「中」字,後半部發明「誠」字 2.程子以為「孔門傳授心法」之書 |
(七)孝經
1.名義:十三經中,在漢朝以前就稱經的,就只有孝經一書。漢書藝文志:「夫孝,天之經,地之義,民之行也。舉大者言,故名孝經。」
2.作者:
(1)史記以為孔子作
(2)漢書以為曾孔子作
(3)當事曾子弟子或一派學者所作
3.內容:(共18章,十三經中字數最少的經書)
(1)始於開宗明義章:以孝為德之本
(2)分論天子至庶人的孝經
(3)雜論孝的重要性、行孝的方式及孝的作用
(八)爾雅
1.名義:「爾雅」指雅正之言。即以雅正之言來解釋古語詞、方言語詞和難僻語詞。
2.作者:
(1)出自孔子門人
(2)周公初作,後人補增
(3)秦、漢間經師所作
(4)非一人一時之作,而是從戰國時期至漢代學者,雜採各種訓詁材料彙編而成
3.價值:
(1)依事類排列,有助備查,可以為讀古書的輔助。
(2)最早的字書,後世許多字書,以致今日的字典辭典,都是由這本書發展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