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A)強調修史者應具史才與史德
(B)表達名留青史的自我期許
(C)質疑史傳人物的記 載,不能傳神
(D)批評歷史人物的言行不一
(A)《泊船瓜洲》
(B)《和子由澠池懷舊》
(C)《飲湖上初晴後雨》
(D)《題西林壁》
《泊船瓜洲》王安石
京口瓜洲一水間,鍾山只隔數重山。
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?
春天將至,綠草、明月引發思鄉情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B盤庚之遷,「胥」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;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,度義而後動,是而不見可悔故也。(王安石〈答司馬諫議書〉)其中「胥怨」的「胥」是什麼意思?
(A) 語助詞,無義
(B) 互相
(C) 等待
(D) 小吏
A司馬光指責王安石:「行均輸法於江淮,欲盡奪商賈之利,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,使人人愁痛,父子不相見,兄弟妻子離散。」對此,王安石於〈答司馬諫議書〉如何回應?
(A)闢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
(B)舉先王之政,以興利除弊,不為生事
(C)為天事理財,不為征利
(D)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,以授之於有司,不為侵官
B王安石 〈答司馬諫議書〉乃因司馬光之〈與王介甫書〉一信而起,玆不依次序地列出二文觀點,若就文意判斷,哪一組選項的對應關係是正確的?
(A)司馬光之批評:行均輸法於江淮,欲盡奪商賈之利;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
王安石之反駁:舉先王之政,以興利除弊,不為生事
(B)司馬光之批評:自以為我之所見,天下莫能及,人之議論與我合則善之,與我不合則惡之
王安石之反駁:辟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。
(C) 司馬光之批評:今介甫為政,盡變更祖宗舊法,先者後之,上者下之,右者左之,成者毀之,棄者取之
王安石之反駁:受命於人主,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,以授之於有司,不為侵官
(D) 司馬光之批評: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,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
王安石之反駁:為天下理財,不為征利
D「蓋儒者所爭,尤在於名實。名實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實所以見 教者,以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諫,以致天下怨謗也。某則以謂受命於人 主,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,以授之於有司,不為侵官;舉先王之政,以興利 除弊,不為生事;為天下理財,不為征利;辟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。至 於怨誹之多,則固前知其如此也。人習於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、 同俗、自媚於眾為善,上乃欲變此,而某不量敵之眾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 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?」(王安石〈答司馬諫議書〉) 下列選項何者錯誤?
(A)「上」乃欲變此(「上」指皇上)
(B)而「某」不量敵之眾寡(「某」指王安石)
(C)難「壬人」不為拒諫(「壬人」指奸佞之人)
(D)今「君實」所以見教者(「君」指你,實指真心實在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答司馬諫議書
某啟:
昨日蒙教,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,而議事每不合,所操之術多異故也。雖欲強聒,終必不蒙見察,故略上報,不復一一自辨。重念蒙君實視遇厚,於反覆不宜鹵莽,故今具道所以,冀君實或見恕也。
蓋儒者所爭,尤在名實,名實已明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今君實所以見教者,以為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諫,以致天下怨謗也。某則以謂:受命於人主,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,以授之於有司,不為侵官;舉先王之政,以興利除弊,不為生事;為天下理財,不為征利;辟邪說,難壬人,不為拒諫。至於怨誹之多,則固前知其如此也。
人習於苟且非一日,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、同俗自媚於眾為善,上乃欲變此,而某不量敵之眾寡,欲出力助上以抗之,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?盤庚之遷,胥怨者民也,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。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,度義而後動,是而不見可悔故也。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,未能助上大有為,以膏澤斯民,則某知罪矣;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,守前所為而已,則非某之所敢知。
無由會晤,不任區區嚮往之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司馬光(1019—1086),字君實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