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子學分類

(一)西漢司馬談分六家:陰陽、儒、墨、法、名、道

(二)東漢班固分十家:儒、道、陰陽、法、名、墨、縱橫、雜、農、小說

(三)清四庫全書:不屬於經、史、集之著作,全歸子學。→今日所稱的子部大都單純指哲學著作

二、中國哲學分期敘說  *時代思想

(一)先秦諸子

1.背景

春秋戰國時代,子學異常蓬勃,號稱百家爭鳴,乃中國思想史上光輝燦爛的史頁。

(1)政治上,封建解體,諸侯分立,政治渾沌,士人遂致力於提出個人治國濟世良方,期能解決問題,化解危機。

(2)教育上,教育平民化,平等化。

(3)經濟上,大量使用鐵器,提高開墾與耕種的效率,使得土地大量開發,手工業的生產力也大幅提昇,商品交流大增,商人階級隨之出現,這些人也是新興的知識份子,對學術的開展與傳播有相當大的幫助。

2.〈史記‧太史公自述‧司馬談‧論六家要旨〉對先秦諸子評論

3.先秦子學的流別

(1)儒家

思想:重視仁義,講究親疏關係,注重家族觀念,提倡人治,長於守成,其弊則流於迂腐或虛偽

代表人物:孔子、孟子(性善)、荀子(性惡)

*孟子是繼承發揚孔子學說的大儒,孟子的學說基本出發點是孔子所提倡的「仁」,孟子發揚仁為「行而宜之」的「義」,仁是人的本心,將這本心發為行為就是義,「仁,人心也;義,人路也。」

*孟荀比較

1.孟子主張性善;荀子主張性惡

2.孟法先王;荀法後王

3.孟子重義;荀子隆禮

4.孟子主盡性(把本性本善彰顯出來);荀子主化性(化性起偽)

5.孟敬天、法天;荀制天、用天

(2)墨家

思想:輕蔑禮樂,反對貴族,提倡兼愛、非攻,注重社會群體,重視勞作,長於服務,其弊流於鄙薄文化、藝術

代表人物:墨子

*墨子主張

1.以兼愛為本,「兼相愛,交相利」

2.主張節葬、節用、非樂、非攻

3.為了勸人實行其學說,利用眾人敬天畏鬼的意念,推行其主張,乃以尊天、明鬼為勸人手段

4.主張君權至上,統治一切

(3)道家

思想:鄙棄人為的禮儀制度,主張回歸自然,希望社會秩序來自於自我的要求,而非倚靠制度的建立。重視自我,崇尚自由,提供世人一種超脫世俗的人生情境與重視自我的人生態度。道家長於應變,其弊則流於消極或陰險。

代表人物:老子、莊子

老子 莊子
一、宇宙觀 一、宇宙觀

1.無為一切之本

以自然為宗

2.天道即自然之道

 
二、人生觀 二、人生觀

1.知足無慾

1.達觀:宿命論、順天而適自然

2.退讓

2.忘我:通人我(物化)、萬物一體

 

3.生死齊一:形軀我之否定、生死壽夭都不關心

三、文明觀 三、政治觀

棄智

1.絕聖棄智

 

2.歸真反璞、復於自然

四、政治觀  

1.小國寡民

 

2.無為而治

 

3.反璞歸真

 

 

(4)法家

思想:重視法治,講究功利實用,棄絕偏私,以法為最高原則,力求國家、平等為先。法家能收速效,其弊病在廢棄仁義,專任刑罰,流於專斷蠻橫,或嚴苛殘酷。

代表人物:

商鞅(以嚴刑峻法制民)

申不害(君用術以制臣)

慎到(君有其權勢地位)

集大成韓非

(5)名家

思想:重視名實相符,企圖打破世俗偏狹的觀念,由語言與語意的本質切入,可惜流於詭辯、苛細,無法發揮初衷,解除文字障礙。

代表人物:

惠施—合同異

公孫龍—離同異(白馬非馬、離堅白—堅、白、石)

(6)陰陽家

思想:以陰陽方術強化神道思想,意圖以陰陽學說解釋人事,乃至宰制人事,其弊流於迷信、荒唐

五德終始說

910

(二)兩漢陰陽

漢武帝貶黃老,用儒術,但漢代的儒家都不免參雜陰陽、法家思想;在政治上,主張儒法並用,王霸兼施;在社會上,則發展為「天人感應」的迷信思潮,流行於西漢一代。漢末,又加入讖緯學說、災異觀念,東漢一朝便壟罩在五行災異的觀念中。

(三)魏晉玄學

東漢社會重視名節,士大夫求名心切,遂致人倫鑑識之學普遍受到重視。東漢末年,政治混亂,士人對西漢以來的鋼常名教,多所不滿,遂喜議論時政、臧否人物,但也因此得罪名教人物,招來禍害;遂展而討論抽象的哲學與文學。

魏晉的哲學,一般稱為玄學,而談玄的活動,稱為清談,而談玄的人物,一般稱為名士。大多對易經、老子、莊子這所謂三玄有所體會、有所談論。

代表人物:何晏、王弼、阮籍、嵇康、郭象

(四)隋唐佛學

1.初唐時期

(1)太宗—淨土宗(在家佛教徒)

(2)武則天—禪宗

A.北派神秀—漸悟

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。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

B.南派慧能—頓悟
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
2.中唐時期

密宗

3.晚唐時期

(1)武宗毀佛運動

(2)韓愈諫迎佛骨

 

(五)宋明儒學

1.宋代儒學興起的原因

(1)佛教思想發展的停滯

(2)佛教思想的逐漸入世

(3)世亂的影響

(4)宋初的右文之風

2.宋儒思想的先驅

(1)韓愈—諫迎佛骨

(2)李翱—復性書,以心性論對抗佛教

3.理學論者

(1)周敦頤—濂

1.周子之學,以誠為本

2.「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」—周自注:聖人之道,仁義中正而已矣;無欲故靜

3.太極圖說—太極,誠體。因其為一形而上的道體,不是一般有形象可見的事物,所以周子用無極形容之。

(《太極圖說》全文,首先說明太極道體為宇宙生化之根源,繼又敘說宇宙萬物的生化過程,最後以人之立人極聖人之與天地合德,說明宇宙的生化,是以實現道德的價值為最終的目的者。)

(2)二程子(程顥、程頤)—洛

1.性即理—天理永恆長存,不因人間之治亂而有所增損,而此天理即是人之性,人既以天理為性,故盡性即可體現無限的意義。人若可盡性,便可窮居不損;若可盡性,則可「百理具備」,即一切道德之理皆在其中。

2.程顥主張通過修身養性的內省直觀方式來體認天理;程頤主張通過「格物窮理」來啟發心中的天理。

(3)張載—關

1.人性論—「天地之性」,指先天的本性;「氣質之性」,指人有形體之後的特殊本性。張載主張以「學」變化氣質,恢復天賦的善性。

2.西銘—天地萬物為一體

3.使命感—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」

(4)朱熹(集理學大成者)—閩

1.格物窮理

2.知先於行

4.心學論者

(1)陸九淵—江西學派

1.心即理—理為人所固有,不假外求;「尊德性」為主,發明本心,萬物皆備於我,不必像萬事萬物窮究其理

2.六經皆為我注腳(讀書只不過是印證本心的功夫而已)

(2)王守仁—姚江學派

1.心即理

2.知行合一—良知之價值判斷一經成立,實踐性之意志活動之方向即隨而決定

3.致良知

朱、陸理學之比較
朱熹 道問學 重於學 重實踐
陸九淵 尊德性 重於思 重領悟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ent 的頭像
    Vent

    光在哪,神在那。

    V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