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先秦思想家對於「心/性」的看法不一,下列選項何者正確?
(A) 孔子:食、色,性也。
(B) 墨子: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
(C) 孟子:性猶湍水也,決諸東方則東流,決諸西方則西流。
(D) 荀子:人心譬如槃水,正錯而勿動,則湛濁在下,清明 在上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A)告子
告子曰:「食色性也。仁,內也,非外也;義,外也,非內也。」
譯文
《孟子‧告子上》第四章
告子說:「想要吃好吃的東西(而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),想要美色(而不只是傳宗接代而已),這種「想要/自私」就是人的本性。所以在我看來,『仁愛』就是一種內在的自私,而不是外在的規範;『公義』則是一種外在的規範,而不是內在的自私。」
告子說:「愛吃好吃的東西,喜歡美麗的外表,這是人的本性。仁愛的心,是從內心發出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各種義理,是從外面來的,不是從內心發出的。」
(B)孟子
《孟子.公孫丑上(六)》
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
譯文
孟子說:「人都有不忍傷害人和不忍見人痛苦死亡的同情心。古代的聖王,有不忍別人受害的心,於是就有了不忍別人受害的政治。本著不忍別人受害的仁心,施行不忍別人受害的仁政,治理天下,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的容易。
(C)告子
告子曰:「性,猶湍水也;決諸東方則東流,決諸西方則西流。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,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。」
孟子曰:「水信無分於東西,無分於上下乎?人性之善也,猶水之就下也;人無有不善,水無有不下。今夫水,搏而躍之,可使過顙;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;是豈水之性哉?其勢則然也。人之可使為不善,其性亦猶是也。」
譯文
告子說:「人性,如同急流的水,疏導它往東便往東流,疏導它往西便往西流。人性不分善與不善,就像水流不分往東或往西流一樣。」
孟子說:「水確實不分往東或往西流,但是不分上下嗎?人性的善,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;人沒有不善的,水沒有不往低處流的。今以水為喻,拍擊它,使它激起,可以高過人的額頭;激盪阻撓它,使它逆流,可以流向山上;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?是外在的情勢迫使它這樣的。一個人可以使他做壞事,就像可以使他的本性改變一樣。」
(D)荀子
《荀子‧解蔽》
荀子:「危微之幾,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。故人心譬如槃水,正錯而勿動,則湛濁在下,而清明在上,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。微風過之,湛濁動乎下,清明亂於上,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。心亦如是矣。故導之以理,養之以清,物莫之傾,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。」
譯文
荀子說:「這戒懼與精妙的苗頭,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瞭解它。人的思想就像盤中的水,端正地放著而不去攪動,那麼沉澱的污濁的渣滓就在下面,而清澈的透明的水就在上面,那就能夠用來照見鬍鬚眉毛並看清楚皮膚的紋理了。但如果微風在它上面吹過,沉澱的污濁的渣滓就會在下面泛起,清澈的透明的水就會在上面被攪亂,那就不能靠它獲得人體的正確映像了。人的思想也像這樣啊。 如果用正確的道理來引導它,用高潔的品德來培養它,外物就不能使它傾斜不正,那就能夠用來判定是非、決斷嫌疑了。」
留言列表